8月13日一早,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的冲击波震撼人心,而英勇消防队员的牺牲更是令人扼腕。“消防是否应该职业化?”这一话题再度回归公众视野。
正方:职业化更有利于消防技术的培养
消防是一门实践科学,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尤其是一线灭火救援官兵,不仅需要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涉猎多方面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大多数发达国家均实行职业化消防体制。以美国纽约市为例,一名入行5年的消防员,平 均年薪9.9万美元以上。因此,绝大多数消防员选择将其作为终身职业,更有利于灭火救援作战经验的积累和传承。
对比国内现役体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从零开始培养,很多人没有成才便已离开部队,而留下 的经验丰富、业务突出、身体素质处于巅峰状态的优秀士官也不得不面临残酷的淘汰现实,专业的消防人才不能持续发展。在国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消防指挥员要 经历重重培训选拔。国内指挥员培养,走的是“速成”路线,由一年兵、二年兵经考试直接提干或者从地方大学吸纳的“学生官”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速成”的指 挥员没有经过时间和实战的锤炼就挑起大梁,有可能出现指挥失误,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当前,我国无论是“救人第一、科学施救”,还是其他的灭火救援指导思想、战斗原则,都不约而 同忽视了消防官兵自身的安全。消防官兵在面临重大危险的情况下,往往是满腔热血、一往无前,在自身安全防范方面考虑不足,在火场中明明身体已达到极限,硬 是要再撑一口气,致使悲剧发生。
国内现用的消防战训科目、操法、标准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挂钩梯、拉梯能否应对越来越高的建筑?无齿锯、扩张钳能否破拆越来越厚的防盗门?训练强度能否支撑消防员爬更高的楼、救更多的人?答案显而易见。
反方:职业化?然并卵
消防员的经验应该如何评判比较?不是比比你服役了两年,我服役了四年,便能得出我一定比你经验丰富的结论。
首先,中国消防官兵是义务兵役制,在管理和战训上,有双重优势,7天*24小时。在岗,来源稳定,纪律性强,不是所谓的职业化消防员所能比拟的。
其次,消防武警自有其经验传承模式,如士官制度。这已是当代发达国家军队的“标配”,如果对其效果妄加质疑,恐怕只会自讨没趣。
再者,就像各路媒体所说的那样,火情往往非常复杂,但它们忽略了,正是因为这样,更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真正有用的经验。
而消防的职业化最为直接的形式便是,变武警为“职业化”公务员。
早在1984年,深圳就试点了公务员化的改革。但有论者指出,“本市公安编制的消防队员们畏缩不前,紧急从外地调来的公安现役支队士兵却像打仗一般冒死突击……公务员可以干到40-50岁,明明不能去一线救火了,还要占编制,不给新人进来。真正负责上阵的是工资远远低于老公务员的年轻战士。”为了补充人力,只能“增加500官兵组成现役部队,编成14个中队。”换言之,还是得靠真正职业化的武警官兵来解决救火问题。
2009年,深圳再次改革消防制度,首创“消”“防”分离,保留公务员编制的消防民警,负责消防监督管理,以消防官兵负责灭火救援工作。这从侧面再次证明了此前改革存在巨大问题,也说明经过十几年的长期实践,从政府到百姓都发现,灭火工作还是武警官兵更专业、更靠谱。
当然,中国的消防制度远非尽善尽美,人手不足、财政吃紧、设备不够先进、管理体制有待梳理是普遍现象。但这些与上述所谓的“职业化”、“体制改革”并无关联,而是受到我国国情的局限。具体到天津滨海事故中,消防工作是否有指挥失误?是否有不谙现场情况?肇事公司背后是否存在黑幕?都应该追究,但在弄清情况之前,各方都不应该借此预设问题,空谈职业化改革。出于关爱消防员考虑,我们更应该在生活中从我做起。每每看到,平时总有居民连房间反锁这样的事情也要请消防队员冒生命危险解决而不是自己花几十元钱请开锁匠,真心觉得有时候人们过于透支消防队员的生命安全了。
在今天中国的舆论场,如果各方切实调查、思考,而不是在抹杀公共服务“公益性”、将公共服务“私有化”上挖空心思,就可以为中国消防事业提出更实际、更有效的建议。消防队员是和平时期少有的经常“上战场”的战士,他们冲锋在前,为保卫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而牺牲。我们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但他们的牺牲绝不是可以被用来批判牺牲的工具。曾有网友揶揄:职业化确实可以减少伤亡,因为职业化以后一着火,合同制消防队员往往不冲上去,就不会有伤亡了。这话虽然是玩笑,但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我们要的消防制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