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上海松江消防支队助力四千年文化古迹重见天日

0
       古迹开发保护遭遇重大消防挑战
       文化古迹的防火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2008年2月10日,韩国民众仍沉浸在新年(韩国也像中国一样过农历的正月初一)的欢乐气氛中,但晚间的一则突发新闻让他们目瞪口呆:崇礼门突发大火。市政当局投入了39辆消防车灭火,经过努力,火势一度被控制下来;可很快崇礼门二层阁楼又冒出火苗,接着屋顶被大火吞没,最后城门完全被烧毁。美国《时代周刊》载文指出,韩国当局缺乏严格的保护对策,给了蔡正基以可乘之机。崇礼门白天从上午10时到晚 8时,只有3人(休息日则只派1人)在现场。晚间只有闭路电视系统和红外设备进行监视,竟然连烟雾感应器和自动喷水灭火装置都没有安装,理由是“为了不影响游人观瞻”,这样的防护措施当然发挥不了有效作用。
崇礼门被称为“一号国宝”,已屹立了610年。然而这样一座极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却在新年期间被人付之一炬。由此引发的名胜古迹防火问题,引起了各国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上海市松江区的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挖掘保护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挖掘保护区东面,规划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遗址公园主要分为古建筑区和博物馆展示区,其中占地17300平方米的广富林遗址博物馆备受关注,考古发掘和广富林遗址保护性开发项目同步进行,这对古迹发掘及今后开发的防火安全提出巨大的挑战。需要强调的是,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及将来的展馆主要核心部分都位于水下数米,这对消防设计及安全保护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大型文物展馆的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的特殊要求,给其防火设计带来了很多难点,一是建筑规模大,防火分区超面积。防火分区面积扩大是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大型展馆建筑规模巨大,建筑面积达数万平米,集文物保护、展览、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由于展览功能上的特殊需要,依照现行规范进行平面设计和防火分区划分比较困难。二是人员疏散问题突出。在传统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中,设计人员主要依照规范的要求保证一定的出口数量、出口宽度和疏散距离等,对于大型文物古迹展馆来说,由于体量较大,防火分区面积的扩大带来疏散距离增加,使得在疏散设计时,疏散出口个数、疏散宽度、疏散距离难以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三是排烟设计困难。由于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主题在水下数米,这对场馆的排烟来说无异于巨大的挑战。四是大空间火灾探测和自动灭火问题,科学合理地进行消防系统设计,对于及时发现和扑灭火灾,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属于非常规建筑,常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难以满足他的  
火灾发现和扑灭的需要。
       松江消防支队全程跟踪服务,积极助力破解古迹开发保护消防难题
       自广富林遗址发掘工作开始以来,松江消防支队提前介入,全程跟踪服务,主动承担该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消防保护工作,在遗址开发项目的防火设计过程中,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全力为松江广富林遗址的消防安全保驾护航。
       一是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积极与上级消防部门与松江文化部门沟通与对接,在遗址开发项目的防火设计与保护工作中确立了“消防安全第一,兼顾效果与成本”的思路,着眼长远,在确保展馆消防安全万无一失的前提下,让市民身临其境感受上海历史文化,领略“时空之旅”。
       二是开展项目性能化消防设计,提供消防技术支持。自广富林遗址施工以来,支队联合总队防火部专家多次开展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展馆性能化消防设计评估,讨论解决问题方案的可行性,针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消防难题,松江消防支队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市消防局顾金龙总工程师、防火部李惠青部长以及防火部建审处、验收处的领导也多次参会,积极献计献策。
       三是全程跟踪发掘与开发过程,狠抓施工期间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松江消防支队多次开展广富林遗址施工消防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及时下发法律文书,依法责令单位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确保施工期间的消防安全。 
       四是开展消防知识大培训,提高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松江消防支队结合“防火墙”工程建设相关要求,积极对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消防知识培训,使广大单位员工提高了消防安全意识、掌握了初期火灾扑救及火场自救逃生的技能本领。
       广富林遗址背景介绍:
       考古发现揭秘先民饮食,文化盛宴期待与世人见面
       穿过一潭烟波浩渺的池水,扶着观光台拾级而下,走进水下展厅,领略4000年前的人类文明;在当年康熙下江南时乘船的码头,登上一叶轻舟,马相伯纪念馆、陆机放鹤桥、云间书院……尽收眼底,这就是上海“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带给我们的文化盛宴。
       目前考古发掘最古老的发现是崧泽时期的“地灶”。这是古人为了挡风,集中火势,在地下挖坑形成的厨房。深达10多公分的灰坑中尚能看到因烧煮留下的灰痕和炊具残片。地灶中还新出土了一种特殊的陶制炊具,称“甗”(音同眼),和人们熟悉的陶鼎不同,甗的功能类似蒸锅,说明5000年前的先民已开始利用蒸汽这种新能源烹调食物。有关专家表示“以往崧泽末期的考古发现多以墓葬为主,而这次发现的器物则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日常饮食情况,这是前所未有的。”遗址现场还堆放着10多具动物骨骼。这些都是良渚末期的鹿的下颚骨,现场还发现了一些陶鼎残片。而从鹿骨规模和其他器物来看,4000多年前这里很可能举办过一次盛宴,村落上层人在约2平方米的范围内议事、聚餐,鹿肉为当时先民肉食的主要来源。它是距今4000年前由鲁、豫、皖地区王油坊类型南下居民为主体建立的移民文化,对系统研究上海地区的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1984年5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题名立碑并确定为上海市古文化遗址保护地。由于广富林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底蕴,他将成为上海历史文脉的新地标。
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