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氰化物炼金有多可怕?

0

        “氰化物”原本陌生的化学名词,随着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它成为了大家最为关注的化学药品,牵动全国。

 

氰化物究竟是什么?

        作为“高端”毒药的杰出代表,氰化物被视为“毒药之王”,其危险性可想而知。谍战剧里,它是最常用的毒药。真正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有三种:氰化钠(NaCN)、氰化钾(KCN)以及氢氰酸(HCN)。而其他一些物质,如铁氰化钾等,虽然也含有氰基(CN),但因为很难解离出氰基离子(CN-),所以毒性较小。本次天津爆炸事件中,现场有数百吨氰化钠,目前幸未出现大量泄漏。

 

氰化物毒在何处?

        从原理上说,氰化物可以通过接触皮肤和腔道粘膜、呼吸吸入、口服、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然后解离出氰基离子。这种离子能与人体中细胞色素酶内的三价铁离子(Fe 3+)牢牢地结合,从而使得它不再能变为二价铁离子(Fe 2+),从而导致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不能继续进行,使细胞不能再利用血液中的氧气而迅速窒息。同时,因为缺乏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ATP),中枢神经系统会迅速丧失功能,继而使人体出现呼吸肌麻痹、心跳停止、多脏器衰竭等症状而迅速死亡。

 

氰化物的毒性到底有多强烈?

        以氰化钾为例,如果口服氰化钾固体,若吃下相当于1/3颗普通胶囊或半个新版1毛钱硬币大小的一小撮粉末,就几乎肯定能置人于死地。而如果考虑的是最小剂量的话,米粒大小的氰化钾粉末就可能致死。

致死剂量的氰化钾

        至于本次事件中涉及到的氰化钠,从媒体报道来看,目前700吨氰化钠装在桶中,大部分包装完好,即便泄漏也应是很小部分,防化部队在爆炸现场周边的空气监测中还没有发现氰化物,这是非常幸运的,人们暂时不必恐慌。氰化钠本身为固态,扩散的可能性不大,最主要的威胁是与水、酸或硝酸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氰化物,其中最危险的是氰化氢气体。

 

氰化物都用在何处?

从金矿开采到金饰品加工,都少不了它的助攻

        简单来说,使用氰化物能够把金矿里的黄金给分离出来,而除了在开采环节,到了首饰电镀加工环节,氰化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反应物。而且在开采黄金的过程中,氰化物的使用量惊人。中国黄金报曾经详细地报道过内蒙古一家黄金生产公司的情况,报道中说,2014年,该公司生产黄金5.1吨。为支撑产能,公司每月需消耗氰化钠2000多吨。粗略计算,这相当于生产1千克黄金得耗费4.7吨的氰化钠。此外,首饰加工消耗的氰化物尽管不会这么恐怖,不过想想中国首饰行业的欣欣向荣,自然明白总数也不会小,这其中潜在的环境污染隐患可想而知。

        2010年7月4日,福建龙岩市上杭县紫金山尾矿溃坝,福建汀江受到氰化钠污染;
        2010年7月28日,吉林桦甸市常山镇大河水库发生溃坝,下游5个村庄被冲毁,溃坝真相和具体伤亡人数至今没有公布,官方通讯只称“造成巨大人员伤亡”;
        2010年8月7日,山东省招远市一金矿发生火灾,16人遇难。

整座紫金山都被剥皮

做好管理,氰化物其实并不可怕

        有人说,大量的氰化钠是为“中国特色杀鸡取卵”式的冶金术服务,并表示这样野蛮开采不仅破坏环境,还带来人员伤亡,发达国家早就不这么干了。

        然而一份来自《黄金行业氰化钠使用安全管理的探讨》的数据却给出了不同答案。文章中称,氰化法提取黄金是80年代发展起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提金方法。世界各国黄金行业中采用氰化法提金均占有很高的比率,南非达99.5%、美国达88.1%、澳大利亚达84.9%。

        事实上,只要处理得当,用氰化钠提取黄金没那么可怕。尽管在黄金开采中会用到氰化物,但其实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降解方法了,中国国内也是如此。比如有学术论文便表示,用含氯药剂等方法,对于氰化物污染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9%。因此,前期做好降解,后期让少量尾矿(即开采完毕之后剩下的含金量很少的矿石)中的氰化物在阳光下自然降解是不错的选择。当然,隔离和防渗透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真正的威胁:氰化物挣脱“缰绳”

        很多事情,本不会造成危险,却因为人的因素酿成祸患。我国的氰化物炼金领域就存在这种现象。

警惕一:一些正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未必好好做防护

        中国经济网2013年6月曾发表题为《陕西马鞍桥矿业尾矿库隐患重重 离奇获行政许可》的调查报道,其中便说,“陕西马鞍桥生态矿业有限公司年产黄金1.2万两,然而其尾矿库带来的污染与安全隐患却是再多的黄金也难以治理的。”当地村民说,打起来的井水里出现了一团团的沉淀物,再也不敢喝了,怕有氰化物。而一座座的尾矿库下破损的塑料膜垫,怎么可能起到防渗透的作用呢?另一个案例是很出名的紫金矿业。早在2006年底,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境内的紫金矿业贞丰水银洞金矿发生溃坝事故,尾矿库中约20万立方米含有氰化钾的废渣流出,威胁到下游两座水库。

        在监管乏力,甚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情况下,想要靠企业自律来做好环保确实让人很是担忧。事实上,忽视环保是一些企业降低成本的手段,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警惕二:灾难性的疯狂偷采黄金

        私人采矿的问题就更严重了。新京报今年5月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千米金洞隐藏地下淘金工厂》的报道,揭秘的是北京平谷的私人淘金乱象。调查发现,盗采者为了牟利,不惜悄悄使用化学品,反复冲刷、浸泡山体,再通过活性炭吸附取得黄金。一位村民说,他们把氰化物叫作“药”,配上其它化学品,能把金子给溶解出来。

        这种私采对人身安全也是极大的威胁。今年3月,国务院安委办通告了这么一起事件:“2月21日,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大章镇三人场村3名村民非法凿开废弃封闭矿井后,采用氰化钠药剂喷淋盗采黄金矿,3人因吸入氰化物气体中毒死亡,后村民盲目组织施救又导致6人受伤。”

        在云南等地,也出现过因非法炼金造成多人中毒和环境污染的情况出现。遗憾的是因缺乏全局的统计,偷采的严重性尚不能完全曝光。而氰化物作为管制品,却在滥采中广泛应用着,隐患令人担忧。

腾讯新闻《今日话题》栏目有关企业公开污染物排放问题的网友投票

黄金业已经有汞污染的前车之鉴,实在不能再重蹈覆辙

        黄金冶炼带来的旧患至今仍未消除。原来都是用土法在炼金,用汞来做“分离剂”。甚至现在也有一些黑作坊在偷偷使用汞。比起氰化物,汞的污染更难消除。而以前的“汞患”至今存有威胁。尽管我国2000年以后已经全面停止混汞法炼金,但是东北夹皮沟一代采金已经很久,当地的河流汞污染问题依然非常严重。土壤污染也一样。

        既然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在使用上更为高级的氰化方法时,自然应该对“毒物”的排放、管理百般重视,不能让灾难重蹈覆辙!

 

根据网络内容综合编辑


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