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文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技术革命的持续兴起与强劲发展。这场革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甚至公共安全与私人安全。
新媒体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是这场变革的尖兵与推手。它势如破竹,凭借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短短几年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与信息的传播方式。
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族谱中,手机媒体是应用最广、受众最多、传播与阅读最便捷的新媒体形式。它通过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实现着与移动终端使用者的信息传播与接收。
手机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最伟大发明。它的发明是以人类不受环境影响,用更自由更便捷的方式来接收电话为动因。然而几十年以后,通过无数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手机的功能被无数次地颠覆、扩大、升级,至今已成为人类随身携带的无所不包的社会和个人信息处理集成终端。
新媒体特别是手机媒体的出现,为消防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种可能就是:让知识回归价值,让消防科普(知识)成为特定人群的再学习渠道。这一渠道,将是对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的补充,但却是消防新科普的风口与新平台。
一、手机媒体与消防新科普
消防新科普是基于传统消防科普而言,就像消防新媒体针对消防传统媒体而言。消防新科普的特征是以新媒体为介质。这种介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环境,它突破了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的固有的语言逻辑、流程逻辑、运营逻辑,以一种新生的媒体姿态,从阅读、视听、体验、交互、验证等各个环节,将知识的传导立体化、形象化、大众化。
消防新科普的“新”是通过新的传播介质,运用现代语境下新的科普语言,将细分化的消防知识传播到细分化的消防人群。这里所说的新的传播介质,指的就是新媒体(特别是手机媒体)。现代语境下的新的科普语言,就是运用新媒体的特定语言情境与语言方式,来对陈旧、缺乏活力与时代特征的传统科普语言进行再造和提升。消防知识与消防受众的细分化,是指在碎片化的阅读有限时空中,将有限却紧凑的知识集群推送给与这些知识最需要的接收群体。
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中使用量最大、最广泛、最便捷、最随身的传播介质,从它一经发现和使用,就呈现出日益蓬勃的生命力。从早期的短信、手机报,到后来的微信、微信公众号,再到各种功能强大的手机视音频平台、APP、小程序等。手机作为与每个人形影不离的移动终端,将人类自有传播史以来的所有方式方法、以及途径、时效,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和再造。毋庸讳言,手机将开创人类文明及消防科普的新开端。
科普作家和社会团体比较早地认识到消防新科普的先机与重要性。无论从运营成本和编辑力量,开发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来从事消防科普宣传,对没有资金能力的基层和个人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几乎在微信诞生的元年,一些社会消防团体和消防科普工作者个人就纷纷开设出各种形式的微信公众号和科普APP。但APP的投入与维护成本以及驾驭能力,显然要比公众微信号大许多,能够坚持下来的消防科普APP至今已凤毛麟角。
经年的摸索、积累与坚持,生存与运营至今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不乏有精彩的手机自媒体。比如“消防先生”、“靠山屯夜话”等。这些自媒体的知识精准,分析透彻,剪裁得当,实为难得。遗憾的是,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自媒体,其科普价值往往弱于新闻价值,推送的力度及受众的波及面一直无法突破,甚至时常被其他海量信息淹没。个人运营的消防科普自媒体,暴露出知识有力受众狭小的瓶颈。从市场角度而言,推送乏力,这不是作者本人的瓶颈,而是缺乏市场模式,缺乏专业化的经营团队的问题。消防新科普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应社会需求,可持续维护与升级的市场化模式。
二、知识服务市场与消防新科普
市场最先认识手机媒体的重要性。早在2013年资本力量就介入手机音频的开发。这一年国内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应运而生,并迅速在手机客户端火爆上线。截止2017年,喜马拉雅FM平台内聚合了400多万名主播,10万位认证主播(马东、吴晓波等),200多家媒体(新浪、三联、澎湃等),1200多家品牌(杜蕾斯、欧莱雅等),激活用户3.4亿多。
互联网时代,知识正变成一种产品。通过知识服务连接消费终端,产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衍生成商品。2016年上线的知乎live是一个一对多的线上知识分享平台。它从2016年5月14日上线至2016年9月20日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在总计557场live中,参与者平均消费52.08元。人数最多的一场知识分享43.000人参与。
由逻辑思维团队打造的得到APP也是如此。得到APP上线于2015年12月,到2017年3月,得到APP总用户数超过558万人,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45 万人,专栏累计销售144万份,APP总营收已超过2亿元。
互联网时代,颠覆着知识的获取方式。校园、课堂、图书馆这些传统的学习场所,正被不受场所限制,不受时空约束的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的静态的大块面的学习方式,正被移动的碎片化的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取代。知识开始与职业结合、与岗位结合、与职场的供需要求结合。移动学习成为人生再学习或终生学习的最具活力的战场。
消防新科普也是如此。它将直接为各种职业、各种岗位、各种层级、各种风险、各种知识要求的消防从业人员服务。一个好的知识(科普)产品,个人的需求是第一位。无论得到,无论知乎live,之所以在上线初期迅速发展,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切中了年青一代渴望财富积累和自由,渴望职场稳定上升的痛点(上线初期这两个平台最火爆的是财经类和职场类知识专栏)。
消防新科普追求的也应该是各类与消防有关人员的知识需求。这一点在过去是通过传统渠道,由各级消防政府职能部门来组织来解决。现在,手机与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国家放管服政策和效应的逐步显现,消防科普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已初现端倪。今年以来中国消防协会消防科普委员会的两次论坛,都对消防科普的新趋势予以了关注。风口已现,与移动终端结合的互联网消防科普的新模式平台,即消防科普的“得到”、“喜马拉雅FM”、“知乎live”正在不断酝酿,期待着破晓而出、势如破竹的临门一脚。
三、消防新科普需要构建知识服务的产品属性
消防科普是一种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一种产品。传统的消防科普有没有产品属性呢?有。有没有商品属性呢?也有。只不过这种属性隐藏在书本中。但是,购买,让书本(知识读本)产生了价值,完成了商品的交易,这就使消防科普具有了购买知识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是,传统科普主要是通过购买纸质(音像)出版物(主要指知识的来源而非为推广这种知识而组织的各类活动),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科普,是通过购买线上某种知识产品,来实现知识服务的兑现。
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与消防工作有关的各类职能人员有数百万之多。仅从事消防工程系列的在职人员就有几十万之众。2015年报考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的报名人员达到58.7961人。尽管合格人数只有1.6709人,但庞大的消防工程从业者不容小嘘。此外还有各种体制的地方、企业和民间的消防队伍,以及各种企事业的消防安保机构,企事业的各级消防责任人。甚至那些从事消防行业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培训机构、审图机构、消防工程施工与维保机构等,以此种种,都形成了规模日盛的从业群体。
知识服务是一种科普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从人类伊始,这种服务就以价值互换的方式存在。在古代,大夫或众人向孔子提问求教,要用十余干肉作为询问费。即使到了现代,到了十几年前,我们手中拽着零星的几块钱跑到报亭去买一份《南方周末》、一本《读者》也同样是在为知识付费。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免费模式一直是互联网的标志。但是,规则变了,随着中国迈向全球化的脚步加快,知识产权意识以及用户版权意识已成为必须尊崇的游戏规则。特别是年青一代消费意识的改变,为互联网知识产品进行“知识付费”的行为已日渐兴起并势不可挡。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产品。知识成为产品已经毋庸置疑。问题是知识如何从教条中再生出来,成为鲜活灵动的公众产品。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关于知识的知识。无论喜马拉雅FM的耳朵经济,还是知乎live的有偿问答、得到的知识服务、分答的字字千金、小密圈的圈子经济,这些以各种形式体现知识收费的互联网知识平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圈层、不同服务方式的知识服务模式。这些模式最根本的核心,是用互联网思维,用移动终端思维,来设计知识产品,来创造分享方式。在这种思维下,客户决定着你的生死,你必须将科学知识变成一种有趣的东西,这种有趣是将知识变换一种算法、讲法、或推送给你的方法。
科普的要义是将乏味的知识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科普工作者是文学想象和科学知识的结合体。将知识用文创的形式的体现出来,这就是科学普及。费曼的《费曼讲物理相对论》、稻盛和夫的《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陈晋的《哈佛经济学笔记》等,这些都是用有趣的讲法,讲物理学、经营学、经济学。这些讲法讲的生动、透彻。至今读来娓娓动人。
2018是重构消防科普的元年。因为在这一年,新换届的消防科普委提出了重启消防科普事业的路线图。作为最具权威的消防科普社团,依靠资源建立垂直的互联网科普新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时有可期,随着消防体制的大变革,用有趣的方式做消防科普,有互联网方式做消防科普,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无数消防从业者的在学习渴望。
李刚:全国消防科普专家
上海市消防协会常务理事、消防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