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两会提案 | 全国人大代表刘守民:建议将灾害预警纳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

0


我国是全球自然灾害最频发多发的国家之一,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还将影响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西南地区的地震,泥石流,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2020年我国南部地区的洪涝灾害更是比较严重,这些自然灾害的频发提示我们,因此有必要建立在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努力下形成的灾害预警公共服务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刘守民说。

图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升多灾种预报预警能力。

灾害预警能够发挥多方面的效能,刘守民认为,灾害预警能够为政府、民众和工程提供预警时间,减少人员伤亡、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具有重大民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极端天气灾害和非传统风险的增加,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防控那些可能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离不开灾害预警科技的进步与广泛应用。这既是坚决落实中央关于“统筹安全与发展”最新指示的具体举措、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现实紧迫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支撑。

灾害预警体将有利于惠及普通老百姓,刘守民表示,基于灾害预警是科学工程、社会工程、政府的责任工程的本质规律,基于灾害预警技术及应用兼具公共安全性、商业性、产业性的行业属性,灾害预警具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体系进行规划和实施,有利于高效推动灾害预警的广泛应用,有利于通过应用带动灾害预警事业加快发展,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我国灾害预警领域技术、应用不断发展,在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山火等自然灾害预警方面已有成熟应用,且在建设模式上不断创新,治理格局不断优化。在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中科院力学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一批专业机构加快发展,一批顶尖领军人才加速聚集。在模式创新方面,2020年11月,中国地震局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建设中国地震预警网,优化了我国灾害预警领域治理体系,也提升了预警能力和水平。

尽管我国在灾害预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刘守民看来,为加快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还要大力解决目前还存在的预警网建设不充分、技术与服务应用不足、覆盖面不够、产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科普和演练尚未普及等问题。

对此,刘守民建议

从三个方面加强灾害预警治理体系。

首先,建议把灾害预警纳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在高风险区域率先实施。强化灾害预警相关规划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规划的衔接,并于“十四五”期间,在四川、云南、贵州等自然灾害高风险省份,全国中小学、社区、化工厂等灾害风险高发场所全面应用灾害预警,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

其次,推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建灾害预警网,加强灾害预警技术与服务的供给。建议以政府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社会力量协同建设我国灾害预警网,推动我国灾害预警领域探索政府与社会协同(PPP),共建多灾种预警基础能力、共建多灾种预警系统,提高非常态重特大灾害和多灾种、灾害链综合预警响应能力,完善政府购买灾害预警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减少建设运维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和运营效果。

最后,完善灾害预警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科普教育体系。通过新闻媒体、学校等加强全社会的灾害避险科普教育,提升全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使公众进一步了解灾害预警相关各类常识以及关键设备的操作方法,解决“收到预警怎么办”的问题,并对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人员加强针对性的灾害避险科普教育和应急演练。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