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康复驿站里的“90后”、“00后”消防员

0



随着武汉市方舱医院陆续休舱,治愈出院的康复人员统一转入定点的康复驿站进行隔离观察。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 “119党员突击队”主动请战,近百名消防员进驻康复驿站执勤服务。这群大多是“90后”、“00后”的年轻消防员,承担起了康复人员接转入住、一日三餐配送、生活物资采购、环境卫生清理等一系列保障服务任务,成为忙碌在康复驿站的全能服务员。


 

开心:我们接您回家

“同志们,今天上午又有52名康复人员需要转送到普安山康复驿站,时间紧、任务重,大家互相搭把手,动作麻利点。”正在给队员鼓劲的是江夏区消防救援大队“119党员突击队”的姜恒。

“刚开始,我们是把确诊、疑似人员转送到医院或者隔离点。现在,是把人员从医院接到康复驿站,这心情是不一样的,看着他们康复,虽然我们连续作战,高兴之余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1992年出生的姜恒带领12名队员已完成人员转运勤务36次,转运人员746人次。


 

“我们不但要把康复人员安全送到,更要让他们有回家的感觉。”姜恒和队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转运结束后,消防员徐宁波发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站在门外久久不愿入内,细心的小徐立即前去询问情况,原来老人患有严重恐高症,不能住在高楼层。小徐立即联系现场工作人员,协调把老人安排在一楼住宿。“只有他们安心的住进去,我们才能放心的离开。”

“楼上有个爹爹腿脚不便,能不能帮帮忙?”消防员王磊、宋康二话不说,立即上楼,一路背着老人上车,到了康复驿站,又特意嘱咐医护人员照顾好老人。“看着康复人员露出满意的微笑,我们的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姜恒说。

“我们回家啦!”3月14日,湖北大学康复驿站第一批170名康复隔离人员结束了14天的集中隔离观察安全、健康回家。“看到这么多康复人员开心地回家,我们和他们一起分享着战胜病魔的喜悦,这让我终生难忘。”在现场参与执勤服务的北京市森林消防救援机动支队援汉消防员王刚动情地说。

贴心:有困难找消防

“我把自己手机号粘贴在每层楼的饮水机旁,大家有困难就会和我联系。” 1991年出生的程炼,是武汉市汉阳区消防救援大队“119党员突击队”中的一名队员,也是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康复驿站里最忙碌的人。“每天至少要接到40多个求助信息,一班下来手机的满格电几乎是消耗殆尽。”


 

“你帮我买的香蕉和桔子已经收到!非常感谢你工作的细致与关爱!”原来64岁的李阿姨患有低血糖并伴有身体缺钾症状,医生建议多吃一些香蕉等水果来补充糖分和钾。这一下难坏了不会网上购物的李阿姨,她尝试着向小程求助,很快8斤香蕉、6斤桔子就送到了她的手上。

罗振华是江苏宿迁市消防救援支队的一名二级指挥员,因春节回武汉探亲而滞留下来,他第一时间加入由300多名消防员组成的应急管理部援汉突击大队,在华夏理工学院康复驿站担任勤务保障服务工作。

71岁的李婆婆行动不便,因床上的垫背太薄,腰疼得受不了,自己手机充电器也不小心遗失在医院了,老人着急的哭了起来。罗振华立即拿来了自己手机充电器并找来了两床垫背送到老人手中。他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存在了老人的手机上,备注成“消防员”,“这样,李婆婆有困难就可以给我打电话,我来帮她解决。”


 

罗振华在驿站建立了“消防管家”微信群,为康复人员架起了一座暖心的沟通桥梁。“这样我们就能随时掌握他们的需求,服务就会更及时、精准、顺畅、周到。”

“在康复驿站里的很多人,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小困难、小问题需要帮助、解决,我们就把她们当家人、亲人一样,最大限度的帮助她们。”汉阳区消防救援大队的闻杰是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康复驿站的负责人。


 

当第一天给送餐时,细心的闻杰发现严婆婆、黄婆婆因患有糖尿病,不能喝含糖的酸奶,他就立即把自己和队员手里的纯牛奶收起来,送到婆婆们的手中。随后,统计出整个驿站共有8人需要纯牛奶,闻杰联系配餐公司协调解决。“他们很快就给我们更换了纯牛奶,在这里感觉比家里还温暖、周到。” 提起这件事,黄婆婆激动地说。


 

“在驿站里,会遇到门窗、水管损坏,能修理的就顺手把它修好。”消防员何骏每天上岗时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小工具箱, 担负起驿站的小件维修任务。“举手之劳,最大限度的给她们提供方便。”

“我们消防站共有15个人在这里执勤,队员中“90后”有11个,“00”后2人,平均年龄不到24岁,很多人在父母、家人眼中还是个孩子,但工作起来,认真、热情,没有半点儿娇气。” 闻杰说。


 

“有困难,找消防。”已经成为驿站里最实在、管用的一句话。

暖心: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康复驿站,康复人员由于刚刚经过新冠肺炎的折磨,难免会情绪失落,心情忐忑。执勤的消防员从火场上不怕死的“逆行者”,变成了贴心、暖心的“疏导员”。他们用贴心服务,把驿站变成了温暖大家庭。

“沁沁,别哭,马上就可以见到你爸爸啦!”武昌区消防救援大队的张伟,抱着2岁的小女孩沁沁一边安慰一边上楼。

3月6日晚,武昌火车站汉庭酒店康复驿站迎来一位“特殊小朋友”沁沁,她爸爸、妈妈先后确诊新冠肺炎进入方舱医院治疗,她和外婆因密切接触进入隔离点观察,可没想到外婆后来也被确诊,2岁大的沁沁无人照顾,指挥部决定将女儿送到已经康复的父亲身边。


 

康复驿站每天吃的是统一的盒饭,张伟就主动协调送餐公司,给小沁沁专门定制了蒸鸡蛋、面条等儿童餐。“刚刚来到陌生的环境,小沁沁经常会哭闹,我们就凑钱给她买了小狗玩具、彩色铅笔、一大箱子零食和水果送给她。”张伟说,“小孩子很可爱,希望让她在这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康复驿站的李女士因精神焦虑而难以入睡,在短短的1个小时内连续给程炼打了5次求助电话,她说自己的焦虑症发作了,总是担心病还没有治好,吃了4颗安眠药还是无法入睡。

“我就在电话里不断地安慰她不用担心,要相信医生和科学,病毒已经没有了,现在是隔离康复期。” 程炼说,“和她唠唠家常儿,通过转移她的注意力,来缓解紧张情绪。”因为情况特殊,程炼第一时间向指挥部和现场医生报告了情况,经和家属沟通,这名人员转送至其他位置进行了妥善安置。

74岁的彭婆婆患有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症,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经常大小便失禁,她的日常照料工作就落在了武昌区粮道街如家酒店康复驿站执勤的唯一女同志、武昌区消防救援大队的消防文员李婷婷身上。

“彭婆婆就像一个老小孩儿,给她喂饭、换衣服都要哄着她。”李婷婷每天细心的给彭婆婆清理大小便、更换床上用品和贴身衣物、送水喂饭。“我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这样就一切都变得自然了。”

“刚开始来康复驿站时还是有些害怕的,一天会量多遍体温。”李婷婷笑着说。李婷婷的家就在康复驿站附近,倔强的妈妈强烈要求隔着封闭小区的木板缝看一看女儿,亲自确认一切安好,才肯放心。

细心:守护好驿站平安

“您一定不能在房内吸烟啊,不但影响您自己的健康,还可能会引发火灾。”武昌区消防救援大队的孙德辉在收送外卖时,发现了王先生购买了一盒香烟,他就通过电话、上门反复劝说,直到他决定戒掉吸烟。

“大家要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要串门,要安全用电,防止引发火灾。”同在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康复驿站执勤的朱良琛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消防员,1997年出生的他,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武汉消防工作。“我们把年轻人组织起来,教他们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及如何组织疏散逃生,这样遇到特殊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处置。”


 

在康复驿站执勤的每一名消防员都像朱良琛一样,定时开展消防安全巡查,他们认真检查每一件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每一个消防通道出口是否畅通、每一名康复人员是否违规用电、吸烟用火。

“驿站的公共部位每日早晚各开展1次消毒。”执勤期间,朱良琛和队友们严格执行着防疫要求。“我们按照‘进站前全面消毒、住站时每日消毒、出站后终末消毒’的原则,对驿站进行科学环保精准的消毒。确保康复驿站消防、防疫双安全。”朱良琛说。

康复驿站是康复人员战胜病魔后,开启健康新生活的第一站,是新希望开始地方,每一名参与执勤服务的消防员都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康复驿站里充满着家的温馨、爱的暖意和重生的力量,这群“90后”、“00后”的年轻消防员,在康复驿站里,补上了20多年没做过的家务活儿,做到了一名消防员应尽的职责和使命,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该有的奉献和担当。相信每一名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消防员,都会因为曾是康复驿站里的一名“服务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来源: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宣传处


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