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运行[2017]153号
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要求,明确2017-2019年我国应急产业培育和发展重点任务,推动应急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络的要求,以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保障突发事件应对为目标,以加快应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力度,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应急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应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应急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高涉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开展应急产业国际交流,助力产品、标准“走出去”,有效提升应急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出贡献。
力争到2019年,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明显壮大,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20个左右特色突出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服务更加丰富,完成20个以上典型领域应急产品和服务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建设30个左右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基本建立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相匹配、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应急产业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应急产业供给水平
1.推进应急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瞄准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需求,聚焦极端条件下抢险救援和生命救护,重点发展高精度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产品、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新型应急指挥通信与信息感知产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重大消防救援产品、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关键装备、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专用设备、先进社会安全保障产品等十类标志性应急产品。加快形成系列化、成套化应急产品解决方案,推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2.促进应急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发展。围绕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与预警、隐患排查与治理救援服务等领域,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引导作用,强化社会保险等工具运用,重点发展应急管理支撑服务、应急专业技术服务、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等三类标志性应急服务。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应急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拓展应急服务新类型,探索特许经营等应急服务新模式,推动航空应急救援、紧急医学救援等相关领域加快改革,鼓励应急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加快应急服务向多领域发展。
3.补齐应急产业保障供给短板。继续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特别是市场需求有限、经济效益低、但确需发展的专用应急产品支持政策。针对处置突发事件部分应急物资出现峰值需求、生产空缺等情况,开展相关领域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进一步完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鼓励设立小规模应急产品产能储备专项扶持资金。发展专用应急产品租赁市场,扩大应用范围,增加使用频率。推进应急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增强保障供给能力,实现特殊应急产品关键时刻“产得出”。
专栏1:十三类标志性应急产品和服务
1.高精度监测预警产品: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产品。
2.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救援人员防护产品、重要设施防护系统、工程与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设备、防护材料等。
3.新型应急指挥通信和信息感知产品:应急管理与指挥调度平台、应急通信产品、应急广播系统、灾害现场信息获取产品等。
4.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全地形救援车辆、大跨度舟桥、大型隧道抢通产品、除冰雪产品、海上救援产品、铁路事故应急处置产品等。
5.重大消防救援产品:轨道交通消防产品、机场消防产品、高层建筑消防产品、森林灭火产品、消防侦检产品、高性能绿色阻燃材料等。
6.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航空应急医疗系统、核生化洗消产品、重大传染病治疗性疫苗等。
7.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关键装备:人员搜索与物体定位产品、溢油和危化品事故救援产品、核事故救援产品、矿难事故救援产品、特种设备应急产品、电力应急保障产品、高机动应急救援系统装备、大型排涝装备、多功能应急电源产品、便携机动救援装备等。
8.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废墟搜救与运输机器人、火灾救援机器人、核生化事故救援机器人、排爆机器人、侦检机器人、无人救援飞行器、无人海上救援船等。
9.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专用设备:移动式医疗垃圾快速处理装置、禽类病原体无害化快速处理装置、有害有毒液体快速处理技术装备、移动式可再生能源或水处理装备、土壤(水、大气)污染快速处理装置等。
10.先进社会安全保障产品:反恐防暴产品、社会安全防控设备、信息安全产品等。
11.应急管理支撑服务:风险评估服务、隐患排查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
12.应急专业技术服务:自然灾害防治技术服务、消防技术服务、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应急测绘技术服务、安保技术服务等。
13.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紧急医疗救援服务、航空救援服务、应急物流服务、道路救援服务、安全教育培训服务、应急演练服务、巨灾保险等。
专栏2: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主要指将企业生产应急产品的相关能力(包括技术、设施、设备等)作为应急资源进行储备,与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共同构成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国家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建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应急物资储备当前薄弱环节和未来需求,坚持统筹规划、军民融合、合理布局、企业自愿的原则,发挥政府指导和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一个规模适度、品种合适、水平较高、反应快速的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体系。
国家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优先在灾害现场生活保障、医药用品与疫苗、特种防护材料、特种灭火剂、环境灾难处置材料、工程应急处置产品等领域布局。到2019年,建设30家左右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二)增强应急产业创新能力
4.支持应急产业科技发展。通过科技计划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科技研发,打造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创新链。培育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瞄准极端灾害救援出现的新需求,开展“十三五”应急产业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攻克制约应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5.健全应急产业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现有应急产业创新平台作用,加强应急通信、航空救援、道路抢通、生命救援、个体防护、应急服务等相关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应急产业研发机构,依托重点企业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中心,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6.攻克应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应急产业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方面,解决事故灾难机理、典型应急产品设计、应急物流演化、防护
等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突破极端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人员防护,灾害信息获取、生命搜索救护、现场保障、抢险救援处置,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等关键技术。在技术转移转化方面,加快推进消防、安防、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医学救援、防灾减灾、反恐防暴等应急技术工程化,促进物联网、北斗导航、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
等高新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对并形成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
专栏3:应急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公共安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灾害机理、应急保障、预防防护、应对处置和应急服务等方面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集中突破融合应急通信、航空应急救援、道路应急抢通、水面向公共安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灾害机理、应急保障、预防防护、应对处置和应急服务等方面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集中突破融合应急通信、航空应急救援、道路应急抢通、水域应急救援、无人救援保障、紧急医学救援、高机动应急车辆、突发环境应急、消防处置救援、建(构)筑物废墟救援、电网应急抢修、生物灾害处置、危化品事故处置、重大基础设施防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救援人员防护、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救援服务、应急计量测试、应急产业标准等关键技术,大力提升我国应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促进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
7.健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机制。加快形成政府采购、工程配置、家庭使用为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格局,实施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示范工程。推动制定政府购买应急服务具体措施,引导应急服务发展,将关键应急装备纳入首台套扶持目录,支持国产应急产品应用。制修订公共场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等配置应急设备设施标准,根据公共安全形势合理提高设备设施配置水平,带动应急产品提档升级,确保先进适用应急产品和服务关键时刻“用得好”。出台引导家庭购置应急产品和服务鼓励政策,设立应急产品及服务专项购置补贴,营造安全应急新型消费良好环境。
8.加快推进应急产品与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针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碎片化、孤岛化问题,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多种形式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关键时刻应急产品和服务“找得到”。支持各种形式的应急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广交流活动,促进先进应急成果应用。加强与救援队伍、应急预案等其他应急资源对接,推动应急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系统对接,建设国家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综合平台。
专栏4:重大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示范工程
依托重大应急工程和应急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应急产业展示交流中心,着重推动重大应急产品在地质灾害防治、煤矿安全、道路安全、工程安全、水域安全、环境安全、森林防火、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危化品安全、城镇安全以及卫生应急、航空应急等典型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搭建应急服务众创空间,运用“互联网+应急服务”,推动新型应急服务在社区安全、企业安全、学校安全、农村安全、家庭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到2019年,完成20个以上典型领域应急产品和服务综合应用解决方案。
专栏5: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综合平台
面向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产品和服务需要,按照平时服务市场、急时保障供给的原则,建设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具备政策发布、供需对接、成果推介、交易服务、案例共享、应急协调等功能,发布政府、企业、产品等信息,形成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软件等推广渠道,为各类应急指挥平台(中心)、重点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推动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资源共享。
(四)推动应急产业融合集聚发展
9.推动应急产业融合发展。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应急产业与机械装备、医药卫生、轻工纺织、信息通信、交通物流、保险租赁等协同发展,以应急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用相关行业成果推动应急产业发展。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应急应战协同发展,发挥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军工技术向应急领域转移转化,发展高技术应急产品和装备。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突发事件处置全流程中的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化应急管理产品。积极推动应急产业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10.加快应急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具有应急产业发展基础的现有工业园区(基地)、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品和服务,提高要素配置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区域应急产业链。地方应根据各自发展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对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突发事件易发地区,鼓励其培育和发展应急产业。鼓励大型企业建设“安全谷”等项目。完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措施,合理规划专业类示范基地发展布局,探索综合类示范基地发展模式,研究推进应急产业特色城镇建设。
专栏6:培育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是引领国家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应急服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保障平台。示范基地建设以对应急技术研发、应急产品制造和应急服务发展具有示范、支撑和带动作用且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区域为主要载体,分为专业类和综合类。专业类示范基地突出对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广、创新能力强的支持,重点在关键领域布局,突破应急技术瓶颈,引领应急产业发展。综合类示范基地主要以应对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为需求背景,强化对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和灾害多发地区的重点布局。到2019年,以培育20家左右专业类示范基地为主,注重对西南、西北、东南沿海等灾害多发地区布局;启动综合类示范基地培育试点,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五)培育应急产业骨干力量
11.努力营造应急产业骨干力量成长良好环境。支持应急产业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拓展产业链,鼓励有发展基础的大型企业发展应急产业,培育具有研发制造、集成创新、工程实施和运营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探索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形成国家级应急产业核心力量。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将重点企业作为重大政策措施的先行先试对象,提供政策、法规、标准、指南等公共服务产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加速发展,形成大中小微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产业格局。力争到2019年,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六)完善应急产业技术等基础体系
12.健全和完善应急产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相关标准化技术机构建设,发布应急产业综合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确定急需制修订的国家、行业和团体应急产品、应急服务和应急物资配置等标准,发挥标准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标准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我国优势领域的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提升国际话语权。
13.推进应急产业计量和认证体系建设。借鉴节能环保产品、消防产品等新兴产业认证模式,发挥现有相关认证机构作用,研究建立应急产业认证体系和管理模式,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应急产品和服务进行分类分级认证,促进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加强认证采信工作力度,带动认证产品扩大应用。加强具有应急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和溯源技术、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研究,开发应急产业专用测量、测试设备,构建应急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
14.推进应急产业品牌建设。围绕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客户服务,引导应急企业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建立品牌管理体系。培育我国应急产业文化,加快应急产业品牌文化建设,引导社会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国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加速我国应急产业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
(七)加强应急产业国际交流合作
15.积极推动应急产业纳入我国对外各类合作机制,支持举办和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主动设置议题,在世界范围扩大我国应急产业国际影响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应急产业国际合作,推动我国应急产品、技术、标准“走出去”。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供系统集成、产品供应、应急服务、运营维护等全链条保障,在对外援助、境外救援等事项中体现我国应急产业实力和综合救援能力。将应急产业相关内容纳入鼓励外商投资目录,吸引国外优秀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支持地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应急产业合作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应急产业协调机制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将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确保各项任务落实推进。组建高水平的应急产业专家队伍,支持应急产业智库建设,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制定。加大舆论宣传,发布应急产业年度报告,营造全社会关注应急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金渠道,按规定支持应急科技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类银行、基金在业务范围内支持应急产业重点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并购;研究扶持专用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含实物储备和调用环节),鼓励社会资本发起并设立应急产业发展基金。
(三)加强行业管理
发布应急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开展应急产业统计调查,加强应急产业运行监测分析。研究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法律法规,制定应急产品协调保障管理办法,制定消防产品等行业规范条件。成立中国应急产业协会,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用,强化行业自律,促进应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信息来源:财政资金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