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火灾事故频发,消防人员伤亡消息不断。我们在为消防员的英勇牺牲而震动、惋惜的同时,也在发问:中国的消防机器人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火场换人”?
消防火场“机器换人”已渐成气候
在自动控制技术和智能技术不断成熟的当下,是否可以由消防机器人、无人侦察机等先进设备代替消防员,第一时间冲进火灾现场了解实时情况,分析爆炸物成分及爆炸现场环境,并对火势进行控制?
答案是肯定的。消防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具备爬坡、登梯及障碍物跨越,耐温和抗热辐射,防雨淋、防爆、防腐蚀、防干扰,遥控行走和自卫等功能,可以代替消防员在恶劣环境中进行火场侦察、化学危险品探测、灭火、冷却、搬移物品、堵漏等作业,保障消防员安全,提升抢险救灾能力。
针对高温、浓烟、黑暗、强热辐射、有毒、有害、易坍塌等火灾,可利用消防灭火机器人、排烟机器人替代消防人员进入危险场所;针对较大规模的石化企业火灾和化学泄漏事故,可以先行利用防爆型消防侦查机器人、带气体和图像侦查功能的小型飞行器,替代消防人员进入现场。
在大型灾害的灭火救援现场,引入机器换人理念,加强消防机器人实战应用,将是危险化学灾害处置救援的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
消防机器人技术难关渐破
2002年6月,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消防局三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履带式、轮式消防灭火机器人”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此后,全国多个省市陆续配备了这一款消防机器人。
消防机器人融合了机械工业、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程序控制的消防机器人,第二代具有感觉功能的消防机器人以及初级第三代智能消防机器人。
目前,消防机器人的智能化是世界各国主要研究方向。消防机器人的功能主要围绕火源认定、火源位置判定、到达火源位置、躲避障碍物、适当停位、供能以及驱动等技术要点实现,我国现今主流应用的仍为第一代由程序控制的消防机器人。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党委书记薛林透露,我国最新型防爆侦查机器人已经研制成功,具有防爆、无线遥控行走、音频视频侦查、可燃性气体侦查、常见典型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气体侦查、应急警报广播和应急避障等功能,可以有效应用于危险场所的现场侦查和探测作业。
“在开放环境里,我们的消防机器人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最长距离可以达到1公里以上。”薛林说,眼下我国灭火、侦查、排烟消防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已相对成熟。
机器人“浴火而生”须迈三道坎
造价高昂、维护保养技术要求高、人机协同能力弱是制约我国消防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
由于消防机器人属高新技术结合体,对操控、维护保养人员技术要求极高。而且,消防机器人的很多零部件,在经历火场实战后较易损坏,尤其是电子元件,容易受到潮湿、浓烟和灰尘等影响。
薛林建议,在推广消防机器人的同时,相关技术部门要定期举行专业人员培训,让他们掌握维护保养知识,并建立相应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此外,目前对于消防机器人应用相关的产品标准、训练大纲、作战编成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都还没有跟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防机器人的大力推广和普遍应用。
信息来源:中国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