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智慧创新”与“中国制造”

0

带你回顾“第十七届中国工博会”

 何卓旎/文    张彬/


    112日——7日,“第十七届中国工博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工博会”除了规模、参观人数创历史新高外,突出了“创新、智能、绿色”主题。

    今年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的元年,工业4.0时代的迈进,要求“制造业”不是简单、低水平、科技含量低的复制和重复,而是突出智能和创新,因此“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关键。在本届工博会参展展品中,首要看点,是以众多全球首发、中国首发的新品吸引中外观众,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着体现先进制造水平风向标的作用,可以看出行业热点和倾向。另一看点是,为上海、新疆、东北等各省市及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集中展示,与时下政策互动,具有积极效应。


    "机器人"是热门,参展规模大,类型多,分类更加细致,当然科技含量更高。

    我国已进入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家政策力度也不断加强。从2012年到2015年,科技部相继发布《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工信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了产业布局、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国家战略已经初步形成,迎接工业4.0时代全球变革。


    参展厂商推出公共安全、医疗、仿生机器人以及核心部件等展示,具体操作有流水线分拣,模拟人体投篮,搬卸,举高等,有效替代人工,正逐渐填补手装与全自动生产线之间的空白。国产机器人与国外机器人同台竞技,各有千秋。

机器人,不仅用于制造业,随着国家鼓励科创,机器人研发也与“教育”挂钩,与青少年创意结合,也可以更好吸引风投,一举多得。

    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智能工厂”“物联网”相互连接、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不管本土企业还是外企,有个趋势,提供"一揽子"打包的“解决方案”,医疗、教育、工厂管理、公共安全等,“智能”“云计算”,贯穿方案的整个过程。都是往大里走,框架的搭建,方案的严谨与完善,简单复制和模仿并不难,但深耕细作和落地有效,就要拼实力了。

 


   “新能源”“环保”“能源再生与利用”在本届占据1/4,也符合目前产业调整大局,被广泛看好。本届以“汽车”为主。

 


    在省市展馆,上海的“漕河泾开发区”为企业了做了专场推荐,“新疆”联合站台打出了目前最热的的“一带一路”牌,代表东北品牌的“哈尔滨”相比,略显陈旧和粗糙。

 


    “轻工业”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比如参展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设计学院”和“上海轻工业协会”展台。中国轻工业设计的水平确实逐渐提高,新锐设计师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中西合璧越来越有感觉,有理由期待大牌出现。“永久”自行车,推出“笃”系列,车身竹子与金属结合,有创意,寓意青梅竹马,看来是情侣款,一边骑车一边恋爱,够怀旧有木有。

       “高校及科研院所”展区,体现了“自主研发”现状及水平。项目的选择、研发的能力、可实现的水平、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值得打造得更加完善,“小作坊”式的小打小闹逐渐向“产业”方向调整,还需要时间。做研发要持久,有“战略”野心;“孵化器”也要跟上,“风投”也要有眼光,这需要个过程。

 


    “应急产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刚性需求和潜在需求并存,可能在未来五年成为上升趋势。民用市场有待开拓和普及,产品研发国内国外有参差,公众安全意识提高是大前提;专业设备方面,各种“消防机器人”相继推出,性能、用途多样性,在消防员个人装备方面,空白略大,比如智能穿戴、个人防护、个人救援辅助设备上,尚存更大研发空间。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消所)自主研发的“全地形消防机器人”,是“国家863项目”,具有地面适应能力强、负载能力大、拓展性好的特点,可以实现部分替代消防员作业。应急产业领域科研成果要转化并走向市场,需要具有眼光的厂商、资本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举力。


1

Baidu
map